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首次将“帽子”治理写入其中,提出“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‘帽子’治理,建立以创新能力、质量、实效、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”,彰显国家重塑科研生态的决心。然而,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近期调查发现,各类大小“帽子”仍是科研人员头上的“紧箍”。
有多紧呢?如今不仅有“45岁门槛”,还有“35岁门槛”“38岁门槛”“40岁门槛”。每个门槛对应着各类创新人才计划赞助的年龄限制。科研生涯本应“十年磨一剑”,心无旁骛地思考、探索与试错,却因“过槛”陷入气喘吁吁的爬楼困境中。科研人员不得不把追求论文、课题的数量与履历的厚度作为目标,逐渐偏离了投身科研的初衷。
“紧”还体现在发展空间的挤压上。学者头顶的“帽子”不仅意味着学术权威,还意味着更好的科研条件和更大的项目攻关筹码,简直成了众人争抢的“通用粮票”。高段位的“帽子”与各种资源深度绑定,令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年科研人员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那些头顶空空、资历尚浅的年轻学者就得面临科研资源不足、项目申报难度大的窘况。
科研以“帽”取人,还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制造了多重梗阻。一顶顶的“帽子”形成环环相扣的“帽子链”,挡在科研进步的路上,束缚了科研人员的时空自由,致使基础研究受冷遇、“短平快”课题受追捧、“帽子”攀比风盛行。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了各种“帽子”人才的“转会”推手,加剧了恶性竞争,侵扰了科研的生态。
那么,如何推动“帽子”治理呢?一则,实行多元评价体系,纠正“帽子”太重现象。“帽子”之所以太重,是因为背后有复杂的利益链。高校与科研院所应减少对人才称号的过度依赖,转变单一的考核模式,真正做到以实绩论英雄。譬如,把“揭榜挂帅”“赛马制”进行到底,建立健全以需求为牵引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的评价机制;在科研专项中引入后补助机制,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和科技资源的配置效果。
二则,完善人才称号退出机制,解决“帽子”太多太虚问题。人才称号不能有“永久牌”标签,否则“帽子”就会越聚越多、难以清理,并形成诸多隐形特权。解决办法必须想方设法实现人才计划能进能出。譬如,把违背科研诚信作为“一票否决”指标,建立学术不端“黑名单”,对不能按规定履行岗位职责的实行解约退出,对出现违法违规的强制退出、“摘帽”处理。
只有全社会为“帽子热”有效降温,“帽子”才能回归荣誉属性,最终回归其价值的本质。(杨博)
富牛网配资-富牛网配资官网-在线配资机构-上海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